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

耶鲁大学张磊捐款引来的热烈讨论

 耶鲁大学的中国毕业生张磊,日前向这所学校的管理学院捐赠了8888888美元,据说这是毕业生捐赠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。国内一家媒体报道了这个事,然后引起网民的热烈讨论。

  我却不知讨论何所来由,耶鲁大学是私立大学,接受捐款办学实在正常。我也不知这个事该怎么讨论法,800多万美元是多是少,那是捐款人自己的事;中国毕业生还是印度毕业生,也不是问题,设若张磊入了美国国籍,那就是“别国内政问题”,按我们的一贯态度,不干涉、不指手画脚为上策。

  可是讨论不仅有,而且热烈,而且针锋相对。就当一则八卦新闻来讨论吧,是之非之好像都有问题。

  表示理解的理由,是自由支配自己的钱无可厚非。自由支配自己的钱,我同意,无可厚非却有条件。把钱扔进湖里,与把钱捐给学校,都属自由支配,但前者很可厚非。怎么使用钱,不论是个人财富还是国家财富,从古至今都有伦理因素。若因“自由支配”而无条件地无可厚非,那么人类的慈善事业、公益事业等等,就很难有牢固的根基。

  不理解的乃至强烈反对的理由呢,有人说,“你在中国上了十几年学,没有中国大学的教育,你什么也不是”,有人认为,张磊应该首先把钱捐给中国的教育事业,“向外撒钱”实在不能理解。还有人以此反思中国教育,“一个中国的高考状元,却说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,这是不是中国大学的失败”。

  反对的理由表述不一,意思都是一样,那就是“以国家的名义”,以本国与别国的区分来判断事情的对错。我倒想知道,你反对,那就从你个人出发来说反对的理由何在,国家、民族等等词都不用,不要钻进“国家”的箩筐里说事。我相信,把冠以国家名义的一一排除,目前的那些反对理由不会剩下来几条。

  问题的根源其实正在这句:“没有中国大学的教育,你什么也不是”。“你什么也不是”从我们小的时候,就被以各种方式、在各种场合下灌输。国家光荣、民族荣耀都排在“你”的前面,就连一个小小的未必真能实现的梦想,比如“我要当科学家”,假如不被老师喜欢或者被归类为差生,就会被无情地告知:“就凭你?”

  个人的自尊,个人的主张,个人的梦想,往往被这样消磨殆尽,归于虚无,还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如果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正确性在前面,我们甚至可能对一件事、对自己的生活丧失判断,就像对捐款这件事的讨论,自觉被高举的是国家的“大”,而个人却面目模糊。

  说到底,这不是一个爱国不爱国的问题,而是我们有没有把自己当个什么。评价教育成功失败的标准,也在于此。
前天读过,也思考了,佩服楼主的深度。
对于目前教育的模式,我是不赞同一刀切的,但是多元化,个性化的教育应该是未来的必然方向,
孔老人家就说,因材施教,现在人倒搞一模子倒了,倒退啊

很关注现代私塾的发展,也有过想法,不过个人毕竟不是这方面的,只能关注和支持了
有你们同行,
风中不孤单。
这篇文章写的很好。  作者:刘敏


  问题的根源其实正在这句:“没有中国大学的教育,你什么也不是”。“你什么也不是”从我们小的时候,就被以各种方式、在各种场合下灌输。国家光荣、民族荣耀都排在“你”的前面,就连一个小小的未必真能实现的梦想,比如“我要当科学家”,假如不被老师喜欢或者被归类为差生,就会被无情地告知:“就凭你?”

  个人的自尊,个人的主张,个人的梦想,往往被这样消磨殆尽,归于虚无,还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如果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正确性在前面,我们甚至可能对一件事、对自己的生活丧失判断,就像对捐款这件事的讨论,自觉被高举的是国家的“大”,而个人却面目模糊。

  说到底,这不是一个爱国不爱国的问题,而是我们有没有把自己当个什么。评价教育成功失败的标准,也在于此。
与有肝胆人共事;从无字句处读书!
  教育没有国界,捐款兴学与国籍、种族无关,只与教育和文化有关。1919年,美国人司徒雷登受命在北京筹建私立燕京大学,筹款成为他主要的活动之一。到1937年抗战爆发,他在美国募捐到的大约有250万美金,成为燕京主要的经济来源。1927年,军阀孙传芳好奇地问司徒雷登,“为什么你们外国人要给中国大学捐款呢?”司徒雷登回答:“文明不是民族性的,而是世界性的。如果把各个民族的文明融合为一体,那么就能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。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同古老的中国文化合作,以帮助产生一种新的文化。”如果按照这种逻辑,司徒雷登似乎该叫美国的叛徒了。
  很多人愤愤不平。其实,如今向外国大学捐款的中国人越来越多,尤其是那些学业有成的华人,何止是一个张磊。作为一所私立大学,耶鲁大学的经费主要依靠校友捐款。校友为何会捐款?校友怎么肯捐款?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,耶鲁将校友捐款所得都用在了学生身上,其中一部分用在了缴纳不起高额学费的贫困生身上。据报道,从2000年起,耶鲁开始对希望攻读本科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推出一揽子经济资助。家庭收入低于4.5万美元,不用付一分钱学费;即使家庭收入超出4.5万美元,也只需支付学费的10%到20%。
  我无意以“张磊向耶鲁捐款”为例证,去反衬国内大学的某种现实“失落”,但一笔笔慈善助学款不断流向国外而不是国内,这或是个人选择的自由,但整体而言,还是折射出国内大学缺乏应有的助学吸引力——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不是问题,问题在于国内大学为什么难以引发学子感恩回报的热情。这原本是一个教育命题,却被一些人上升到了爱国的高度,这种狭隘的解读,实在是令人感觉匪夷所思。(陈一舟)
  张磊自述:我为什么捐钱给耶鲁
  我1972年出生在中国中部,于1989年考进大学,当时国家正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。高考那年我们省有10万考生参加考试,而我一举夺得第一名。这样,我才有机会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,我选择的专业是国际金融。但当时其实我连国际金融是什么都不知道。我只知道很多优秀学生都在学这个专业。
  1998年,我申请到美国的大学读研究生,而那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到海外学习。我可以到很多相当优秀的学校就读,但是我选择了耶鲁大学。主要有几方面原因,首先,这是我父母唯一听说过的外国名校。在整个中国,耶鲁也是人们都知晓并且尊重的名校。这也是我想回馈耶鲁大学的原因之一。耶鲁帮助中国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了,很多中国领导人都曾在耶鲁受过教育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这种互助的关系都是单向的,所以我极想改变这一点。
  耶鲁管理学院改变了我的一生,这一点也不夸张。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,不仅仅是金融或企业家精神,还有给予的精神。在管理学院上学的时候,我离开过一年并回国创办一个网络公司。后来网络泡沫破灭,我又回到了学校。我曾经在耶鲁投资办公室和华盛顿新兴市场管理机构工作过,这些经历对我来说都是无价之宝。我在2005年又回到了中国,开始了我自己的投资基金。我们以3000万美元起家,而现在我们的总资产已经达到25亿。我创办的公司名字HillhouseCapitalManagement(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)就是以横贯耶鲁管理学院的一条道路命名的,而且它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基金。(据成都商报)
与有肝胆人共事;从无字句处读书!
ctrl+a ctrl+c ctrl+v 完毕
自己的钱 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呗 怎么感觉国人中的某些人有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
花自己的钱,让别人说去吧!!!
大江歌罢掉头东,邃密群科济世穷。面壁十年图破壁,难酬蹈海亦英雄。
如果我有钱我肯定不会捐给外国学校,即使中国的学校很差,
返回列表